青少年吸烟增幅50%?抽烟背后的6个心理原因了解一下

青少年吸烟增幅50%?抽烟背后的6个心理原因了解一下

一些青少年甚至认为,吸烟是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成熟男人的标志。

此外,有的青少年吸烟是因为影视剧的影响,觉得吸烟能彰显霸气。

如果偶像吸烟,他们也会加以模仿,觉得这样又酷又有型。

甚至认为这样可以拉近自已与偶像的距离。

殊不知一个下意识的模仿,不但会让自已高度成瘾,还会给身体带来极大危害。

据对肺癌发生的调查:

开始吸烟的年龄在25岁以后患肺癌的危害为不吸烟者的4倍;

吸烟在20~24岁开始者,罹患肺癌的危害为不吸烟者的10倍;

若吸烟在15~19岁开始者为15倍;

若年龄在15岁以下,就高达17倍。

香烟中的尼古丁还会影响脑血管,加上吸入一氧化碳促使血红蛋白带氧量的减少,从而导致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下降。

所以做为一位公众人物,不在公开场合抽烟,是一种责任。

03

补偿心理

有些青少年吸烟是由于现实生活中自尊需要难以得到充分满足而产生的一种补偿心理。

比如:学习不好,或是其它方面落后于人,试图通过吸烟吸引家长和老师的重视。提升自已在同龄人或非正式群体中的地位,补偿自尊需要。

这种补偿其实是一种“移位”,也是个体在适应社会过程中的一种偏差。

通过吸烟来补自尊需要只是吸烟者的自欺欺人。

现实只会让他们身体陷入危险境地。

04

表现心理

青春期学生易对异性产生好奇和爱慕之心,他们开始注重自已的外表。

希望通过自已的外表和行为方式来吸引异性的注意力。

受到成人和一些影视剧影响,让他们错误的认为抽烟能体现自已的优雅、潇洒风度。

于是想通过吸烟来引起异性的注意。

他们以为抽烟后的自已是这样的。

但其实是这样的。

如果还不够形象,下面这两张传遍全球的吸烟前后对比图能或许能帮到你。

05

交往心理

还有一些青少年把抽烟当成社会交往的一种手段,认为吸烟、递烟有助于结交朋友,可以使人产生亲近感、感少陌生感,提高办事效率。

他们明明知道学校明文规定,抽烟要受到惩罚,但为了多一些交际手段,多一些所谓的朋友,还是会开始尝试抽烟。

其实这也和我们的社会环境有关。

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人们搭话的第一个动作就是递烟,送礼物什么的也会首选好烟好酒。

但在深圳和广州这些一线城市,这种情况会相对少一些。

很多公共场所明令禁烟,出门很少能看到抽烟者。

2016年广东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广东学生近十年来的现在吸烟率从11.3%下降到8.4%,尝试吸烟率从33.0%下降到27.6%,被动吸烟率从52.6%下降到45.5%。

但农村学生的控烟形势依然严峻,监测数据显示,广东省农村学生、男生尝试吸烟率分别高达30.7%、38.9%,现在吸烟率分别为10.5%、13.8%;

因此,想要后代不吸烟,除了纠正他们的心理观念外,还需要成人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控烟环境。

05

解压心理

青少年学习压力大,父母对他们期望很高。

有时这些压力和期望甚至超出他们承受能力,如果家长和学校经常向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经常严厉的批评他们,或者过多的约束他们的行为,就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紧张、恐惧或焦虑心理。

当这些消极情绪没有地方发泄,又得不到其它人的支持和理解,部分青少年就会尝试从抽烟中获得精神上的解脱。

或者用变坏(吸烟)这种方式来反抗家长和老师。

所以,一个人的所有行为都是有原因的,这些原因可能当事人都不明了。

离不开烟,除了尼古丁的作用外,心理原因也占据了一大部分。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吸烟不但伤害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心理健康。

有兴趣的话,可以下期和我们一起学习。

NED

以上为学习《青少年心理卫生》初次心得体会,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以后观点!

-作者-

坏坏小懒猫,自媒体小编。以梦为马,随处可牺的心理学爱好者。微信公众号:心理笔记。

文章为本号原创,转载请后台留言

每天五分钟,一起学心理,关注本账号,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黽敏的解释
bt365娱乐线

黽敏的解释

08-10 6447
[世界杯]首战面对强敌 乌拉圭要打破魔咒
科普向,盘点那些高达梗
365老玩家入口

科普向,盘点那些高达梗

08-21 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