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如何丰富中国的民族语言?

谚语如何丰富中国的民族语言?

谚语承载了许多历史事件,也承载了许多与事件相关联的各样人物。人物不是孤立存在的,人物得以成名,往往与事联在一起,形成人、事难分,亦事亦人。谚语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说的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宠臣和珅,他由干清门侍卫小官一路攀升,直至尚书、大学士、太子太保,一等公爵。和珅大肆贪污受贿,聚敛大量财富。乾隆死后,嘉庆皇帝即位,嘉庆处死和珅,没收他赃款折合白银11亿两,而当时清政府年收入才7,000万两,所以才有此谚语。此谚是说和珅,但也是清廷官吏腐败之事。谚语“说到曹操,曹操就到”形容提到谁,恰巧谁就来了。此谚也作“说到张飞,张飞就到”。曹操、张飞均为三国时人物。谚语中的人物往往作为某种概念的化身,而不必是“真人真事”。谚语“人多出韩信”、“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都是说“众人出智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谚语,谚语是民族语言的组成部分之一。谚语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英雄所见略同”,会有些雷同的谚语,尽管使用的语言不同。例如汉谚“瓦罐不离井上破”就和俄罗斯谚语相同。由于民族的历史、文化、山川风物以及心理状态等的不同,谚语的内容总会有一定的反映,使谚语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木匠夸锯,蒙古人夸马”一句谚语说出了蒙古族和马的亲密关系。蒙古民族的经济生活曾经长时期以游牧为主,草原上的马在游牧生活中地位极为重要,马出现在谚语中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人民群众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谚语,谚语也闪耀着群众智慧之光。有人说:“牡丹是百花之王,谚语是智慧之花。”作为“智慧之花”的谚语,它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极其深刻,具有强烈的穿透力。大的如天文地理、军事政治不必说,小的如琴棋书画也都刻划入微。拿书法来说,谚语“字要习,马要骑”、“字无百日工”是说书法是要靠长时间勤学苦练,不下功夫写不好字;“书法书法,学书遵法”是说写字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再如关于棋类,中国象棋是一种国粹,棋谚可以简要地展示它的游戏规则:“马走日象走田,小卒一去不回还”。棋谚充满运棋的智慧。以小见大,以一斑可窥全豹,谚语的智慧之光到处闪烁。

相关推荐

U盘数据恢复多少钱一次?U盘数据恢复收费标准
拿去花可以订什么酒店
28365-365体育投注

拿去花可以订什么酒店

06-28 3591
《神武5》十二生肖玩法介绍
bt365娱乐线

《神武5》十二生肖玩法介绍

07-29 8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