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
夹=夾?=㚒?
“夹”的繁体字,到底是“夾”,还是“㚒”?
如果你不仔细辨别的话,还真辨不清这两字到底有什么区别,这还真得考验一个人的眼力。
甲骨文“夾(jiā)”
夾(jiā),是个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如上,象有两人分别从一“大”(人)左右双腋下将其夾持架起,本义有左右搀扶、辅助的意思。后引申出从兩旁将物体钳住,同“挾”。如:“从左右夾住他”、“夾著书包”、“用筷子夾菜”、“夹道欢迎”、“夾着尾巴逃跑了”;用作名词作有柄的钳物工具,如:“竹夾子”、“发夾”、“衣夾”、“公文夾”等。通“狹(xiá陜、峽)”:“其地東西夾,南北長”、“其坳夾隘如门(山坳狹隘如门)……始知其脉由此峡中自西而东,度其上所逾夾隘(攀上越过那狹隘山口——参阅《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十八》)”。夾(gā):夾肢窝,腋窝。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提倡简化字,“夾”就变为“夹”了。
篆书“㚒(shǎn)”
㚒(shǎn),它是个指事字。在“大”(人)左右两腋下,藏着偷来的两包东西。《説文•亦部》曰:“㚒,盜竊裹物也。”㚒(shǎn)字,它没有对应的简化字。
“夾(xiá)”与“㚒(shǎn)”两字的区别。“夾”中间是两个“人”字,而“㚒”中间是两个“入”字。正因为这样,常常有人搞错,如中国陕西省的简称为“陕”,那么它的繁体字到底是为“陝”,还是“陜”呢?
说文解字里的“陝”、“陜”的篆体字
是“陝(shǎn)”,而不是“陜(xiá)”。“陜(xiá)”,它没有对应的简化字,异体字倒有“峽”、“狹”,如果说一定要有对应的简字话,它通“夾(狹)”。
《字课图说》中的“陕” 《字课图说》中的“狭”
“陝(shǎn)”、“陜(xiá)”两字字形虽相近,但其读音与含义均不相同,请注意仔细甄别。
左边为“陝(shǎn)” 右边为“陜(xiá)”
以下是一些有名的大家所出的错:如陕西考古博物馆门前,著名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题写的馆名,就有人发现陕西的“陕”字题写错了。
著名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题写的馆名
陕西的“陝”,繁体字是两个“入”字,上面却误成两个“人”,并还多加了一横,这到底算作一个什么字呢?既不是“陝(shǎn)”又不是“陜(xiá)” ,更不是简体字“陕”;还不如用简体字书写,左右各加两个点,来得简便一些!(白按:石兴邦,1923~ 2022年,半坡文化的发现者、陕西考古研究所所长。)
又如陕西师范大学校名的题字,有人说是摘自鲁迅1924年来西安讲学时日记手稿,字迹为鲁体原字。即使是鲁迅有错,我想也没有谁会去苛求这位已逝的老人家的。但作为一个活人,又是培养为人师表的师范学院,出这样的错,是不是太不应该了?有人指出后,该院还诡辩说,据该院于赓哲教授(按:过去央视百家讲坛讲唐史的)后来考证,宋代集韵中就有与他们校名一致的“陜(xiá)” 字。那么,既然没有错,那他们为什么后来又要改呢?
陕西师范大学旧校名 陕西师范大学改后的校名
右边据说是鲁迅原有的手迹 修改后的“陝”字,还能算是鲁迅原字吗?
再如陕西艺术职业学院也有同样的问题,修改前后的校名对比如下:
陕西艺术职业学院也犯过同样的错误,校名字迹是否一样,一目了然。
无独有偶,陕西理工学院又是一样的问题。
陕西理工学院以前的校门(2013年题错,2016年升为大学才改名过来)
陕西是个文化大省,当年有于右任捐赠的碑林博物馆,现在有这么多学校题字又常常出错,什么原因呢?我想这大多是习惯成自然,过去由于一直没人敢矫正他们罢了。
书法题字,是否一定要用繁体字,是否一定要用所谓的“名人”?
我想假如真要用名人的话,还不如向当年王羲之的书法学习,直接用简体字“陕”为好,免得常常出错。更何况像师范这种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但愿这种低级错误还是少出为妙。
值得称赞的是,他们后来都能知错则改,善莫大焉!
二〇二三年九月十九日晚
附注1:以上所引用的图片,均源于网络
附注2:说到陕西,顺便提醒一下,万一“陕西”两字若要用英文书面表达,要书写成“Shaanxi”,两个“a”,是为了与山西的汉语拼音“shānxī”有所区别,而不是错误;否则,如陕西的信件、快递,就会误寄到山西去了。
如下是地铁一号线陕西南路站牌、与陕西北路路牌: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